查看原文
其他

世界军礼极简史:举手礼、持枪礼、持刀礼都有哪些讲究?

2018-03-10 徐平 国家人文历史

经公众号“中国军网”(微信ID:zgjw_81)授权转载。

有“礼”走遍天下——礼仪和军人礼仪的概念


“礼仪”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和《礼记》。礼仪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军人礼仪,也称军事礼仪、军队礼仪,是军人和军队在内外关系中表示敬意的礼节、仪式,具有严肃、认真、正规、划一的特点。军事仪式是军事典礼的形成,是部队作风、纪律的体现。外交活动中的军人礼仪可以体现国威、军威。


军人礼仪有着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军人称呼、军人仪容、军人着装、军人举止、军队内部礼节、对外交往以及军旗、军乐、礼炮、仪仗队等等。而每一类又可细分为多种具体的礼节和仪式,如仅与军旗有关的仪式就有授军旗、迎送军旗、升军旗、向军旗宣誓、向军旗告别、赠军旗、军旗覆盖等。


向军旗宣誓


古代“五礼”之一——军礼无处不在


受到礼文化长期影响的中国古代军队在军事实践中筛选、过滤着礼文化的有效成分,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军队礼仪。军礼在我国古代亦称“兵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


秦朝阅兵


西周时期的军礼为“五礼”之一,即吉、凶、军、宾、嘉。古代“军礼”是一个含义宽泛的概念,从西周来看,主要是指军队和军人的行为规范、礼仪形式,既包括交战的规则,也包括了军队中的各类礼仪和纪律。这些礼仪在当时也是维持军事纪律、保证军事行动效率的重要制度。


兵法云:居则有礼,动则有威,进不可当。古代将士出征、交战、凯旋乃至战败都有礼。“退避三舍”是一种礼;“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也是一种礼;“击鼓而进”是一种礼;“鸣金收兵”是一种礼;打了胜仗,奏凯乐,唱凯歌,是一种礼仪;打了败仗,竖白旗,甚至缴械投降,也是一种礼。正所谓礼仪无处不在。中国古代军事礼仪中的文化内蕴和教化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外化仁德,锻造正义之师;彰显节义,陶冶军人情操;明确尊卑,严格军纪制度。


《八旗阅阵图》


1945年10月10日故宫受降典礼


礼多人不怪——世界各国军队礼仪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军队对军人礼仪问题看得很重。如美国陆军认为个人的着装和仪表,是体现军队纪律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俄罗斯军人说:“在俄军,看一个军人的气质如何,只要先看看他的军靴和军服是否干净整洁就大概知道了。”俄军对军人仪容仪表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军人素质养成的重要一环。俄军连队宿舍楼每层都设有专门的擦鞋间。一排鞋刷整整齐齐地放在高出地面几十厘米的脚垫上,墙上挂的是在室内和野营地擦皮鞋的标准动作图。就连因陋就简的野营地里,也有用于熨烫衣服的帐篷。擦军靴、熨衣服,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俄军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俄军官兵的眼中,军靴和军服是否干净整洁,不仅仅是一个着装仪表的问题,它已经上升到军人气质养成的高度,并进而体现着军人的荣誉与尊严。


《俄联邦武装力量内务条令》和其他国家军队的有关条令条例,都对军人的礼节和仪表作出规定。美军各军种的军官、士官、士兵手册中,对军人习俗、礼仪、着装、仪表等都有具体要求和规定。但由于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民族传统、经济发展等情况不同,各国对军人礼仪的规定也有所不同。比如,我军军官礼服绶带的佩戴部位是男左女右,而美军正相反,其参谋绶带是男右女左。一些伊斯兰教国家规定女兵不得化妆,外出必须穿长袍,耳、颈、手臂、小腿等不得外露。而苏联女兵根本就没有军裤,一年四季都穿裙子。荷兰等国女兵把化妆作为必修课,是军人礼仪的一部分。美军考虑到女兵的需要,于新世纪初为她们修订了《军人着装与仪表条例》。现在,女兵可以染发,还可以扎时髦的非洲小辫。


胜利日阅兵上的俄罗斯女兵们


在世界各国所有的军种中,海军无疑是礼仪最多的军种。这大概是因为海军参加国际交往和重大活动最多。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挂满旗、满灯、升挂国旗、设仪仗队和军乐队、舰员分区列队(站坡)、鸣笛、鸣放礼炮、海上阅兵等等。目前,虽然世界各国海军的礼仪在等级划分、规模及执行方法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其表现形式是基本一致的。


北海舰队113舰站坡


世界各军兵种的标志性军礼五花八门,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用某种仪式表示:现在我手中没有武器或是无法操作武器。陆军举右手:我的手是空的;骑兵双手拉马注目,或者举一只手示意:我现在不可能拔刀;海军列队甲板:我已离开炮位;空军在地面和陆军一样,在空中是摇摆飞机:我在专心操纵飞机,没可能分神开炮等等。


驻港部队钦州舰挂满旗


持枪礼和持刀礼——军人特有的礼节


在世界各国军人礼仪中,使用最广泛的莫过于行军礼了。军礼,即敬礼,是军队中使用的严肃礼节,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礼仪。我军《内务条令》和《队列条令》规定:军人敬礼分为举手礼、注目礼和举枪礼。着军服戴军帽或者不戴军帽,通常行举手礼。携带武器装备不便行举手礼时,可以行注目礼。举枪礼,仅限于执行阅兵和仪仗任务时使用。


仪仗兵常见的举枪礼


还有一种携带武器不便于行举手礼时的持枪礼(也称护枪礼、扶枪礼),士兵右手持枪,枪托垂直置于地上,枪口和枪刺朝上,左手平放在胸前。战争时期中国军队中这种持枪礼非常普遍,不论士兵持步枪,或机枪、冲锋枪、驳壳枪,都有行持枪礼的要求。而且,行持枪礼的场合也非常广泛,如部队相遇时,士兵向首长报告时,士兵接受任务时,部队接受检阅时,哨兵换哨时,值岗卫兵遇军官通过时,等等,都要行持枪礼。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军仍使用这种持枪礼,在很多照片中都可以看到。


抗战时期,一队肩扛驳壳枪(加枪托)的女兵行持枪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军的持枪礼


一位抗战老兵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行持枪礼——没有枪,用锄头代,那标准的动作和严肃的神情透露出几十年不褪的军人素质。


目前我军《内务条令》和《队列条令》中没有关于持枪礼的明文规定,但在有些场合也有使用。其实,手持枪械的行军礼都可称为广义的持枪礼,包括举枪礼、端枪(适用于冲锋枪)礼、扶枪(护枪)礼等。


礼兵的持枪礼(冲锋枪)


而骑兵则有持刀礼(也称军刀礼)。马刀是骑兵的传统武器,古代骑兵还使用长矛,随着管型火器的发展,近代骑兵普遍配备了马枪(骑枪),淘汰了长矛,而马刀作为格斗武器和骑兵的象征保留下来了。马刀也成为骑兵行军礼必不可少的“道具”。骑兵的持刀礼(军刀礼)分为抱刀礼、举刀礼、撇刀礼等几种。抱刀和举刀的动作都是刀尖垂直向上,表示敬重;撇刀是刀尖向下,原意是我已放下武器,请你过来!引申为“欢迎”。


骑兵举刀礼


骑兵抱刀礼


1950年国庆阅兵骑兵方队领队行撇刀礼


军队仪仗队指挥官也有持刀礼,是从骑兵沿袭过来的,因为过去指挥官都是骑马的,也配备马刀,因此保留并发扬了骑兵的传统礼节。


接受检阅的清末北洋新军仪仗队和军乐队,指挥官行撇刀礼,仪仗兵行举枪礼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执行队长行举刀礼(资料图)


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执行队长行撇刀礼(资料图)


崇高的敬意——各国军人通用的举手礼


由于举手礼在各国军队中使用最广泛、最普遍,因此,举手礼也成为军礼的代名词。全世界的军礼含义都是一样的,即致以崇高的敬意!当今世界各国的军礼(举手礼),其由来有两种传说。


1945年6月24日,朱可夫元帅在战胜法西斯德国的胜利阅兵式上向受阅部队行军礼


2005年5月8日,在英国纪念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仪式上,身着皇家海军服装的英国王储查尔斯向二战中牺牲的英国士兵行军礼


一种传说,军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在古罗马帝国庞大的骑兵军团里就已经有了军礼的雏形。每当帝国的骑士们策马相遇时,都会相互举起头上戴的面甲,据说这一方面是为向对方表示敬意,体现骑士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显示出自己的脸部,以免被对方所误伤。到了11世纪,欧洲各国的骑士们大都去掉了面甲,举面甲的传统也慢慢演变成脱下头盔或帽子以示敬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其代表人物克伦威尔领导的新式军队正式把脱帽致礼的传统改为用手接触帽檐敬礼。这时候的英国军人相互敬礼时,右手掌紧贴帽檐,手心向外翻,用以向对方表示自己手中没有武器,同时两腿并拢呈立正姿势,以显示其军人的气魄。这种军礼形式,最先从英国陆军开始,然后传到了海军。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军队也先后实行了这一新式军礼。不久,这种军礼又传到了美国,进而逐渐传到了全世界。目前世界各国军队的军礼虽然有细微差别,主要是手心向外或是向下,但举手接触帽檐致敬的这一表现形式却基本一致。


另一种传说,英国军队奋力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后,女王为凯旋归来的将士举行了一次壮观的祝捷大会。在会上,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亲自为有功的将士颁发奖品。当时,为了维护女王的尊严,特别规定将士领奖时,要用手遮蔽眼部,不得对女王平视。这一动作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军礼。


波兰陆军的敬礼方式为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其他三指握拳


印度三军军礼都不同,区别在于手掌朝向:陆军外翻;海军朝下;空军介于二者之间,向外呈45度角


中国军队行举手礼始于清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也采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等,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跪拜礼等。1905年2月(光绪三十一年正月),练兵处奏定《陆军行营礼节》,规定新军军中礼节为注目礼、举手礼、举刀礼、举枪礼等。同时规定,新军官兵除朝觐拜谒外,在穿着新式军服时不再施行跪拜礼节。军人礼节的改革,成为中国军队近代化的标志之一。


军礼看似简单,但意义非凡。军礼的标准不标准,不仅表示了对受礼人的态度,也反映了敬礼人的军人养成和精神风貌。从电影《芳华》一开始男女主角互敬军礼的镜头,就可以看出:一个军礼,往往就能区别是不是真的当过兵。因此,各国军队无不把军礼当作军人最基本的日常和队列动作之一。


199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陆军女军官接受检阅时行军礼


电影《红海行动》中国军人行军礼的镜头。我军以前规定行军礼(举手礼)必须戴军帽,从21世纪初起,根据不同场合礼仪的需要,改为行军礼时可以不戴军帽。


展示文明之师形象——人民解放军的礼仪


一个国家的形象往往是通过公众的礼仪来体现的;一支军队的形象也是通过官兵的礼仪来体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秉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将礼仪之邦的精髓发扬光大,经过数十年的创新发展,形成了特有的人民军队礼仪,展示了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早在红军时期,我军就制订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其中“说话和气”“不打人骂人”“不调戏妇女”、“不虐待俘虏”等等,都是对革命军人在处理内外关系时所提出的礼貌要求。1936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国工农红军暂行内务条令》,规范了红军官兵的行为举止。此后,随着军队的发展和军事斗争形势的变化,中央军委先后对内务条令进行了10次修订。我军内务条令对军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如礼节、着装、仪容、称呼、举止)和日常制度中的一些具体要求,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一是关于军队内部的礼节以及军人和分队对军外人员的礼节的规定。明确了军人在各种时机和场合下应行的礼节。二是关于军容风纪的规定。明确了军人的着装和仪容的具体要求。三是关于称呼和举止的规定。明确了军人之间的称谓,提出了军人在各种场合的举止要求。四是关于军容风纪检查的规定。明确了军容风纪的检查制度等,这些都是对军人行为的规范,是军人形象和礼仪的标准。2001年10月,总政治部颁发施行《军人道德规范》,作为全军官兵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


迎军旗


军队礼仪作为特定的仪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融严整的军容、刚毅的气质、文明的形象、良好的军姿于一体,对内有着特殊的激励作用;对外展示了人民军队正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有着特殊的震撼力、感召力和影响力。各种仪式生动地体现了“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精神内核,是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发挥仪式的力量,必须使仪式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1955年,总干部部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国防部关于授予军衔仪式的规定(草案)》。《仪式》规定,“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士、兵的军衔时,应举行隆重仪式,以激发全体军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是我军建国后首次在正式文件中对举行仪式活动进行明确要求。2002年,总政治部专门组织拍摄了一部总结部队仪式教育基本做法的教育光盘——《军队仪式教育》,确定了7种仪式:升国旗仪式、阅兵仪式、宣誓仪式、授装仪式、授军旗仪式、授予晋升军衔仪式、向军旗告别仪式,为加强全军仪式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新兵授衔仪式


授枪仪式


当然,我军不同军兵种部队、不同的重要活动有着不同的礼仪,远不止这7种仪式,诸如:换岗仪式、发枪仪式、新式服装发放和展示仪式、立功受奖仪式、三代坦克交接仪式、巡洋舰接收仪式、烈士灵柩迎送仪式、环球舰队环球航行证书发放仪式等等。大到国庆阅兵式,小到战友送别时一个激情的拥抱,一个深情的眼神,甚至“默默无语两眼泪”,都是一种礼节、一种仪式。仪式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更不是纯粹多余的形式。一个庄重、生动的的仪式,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已成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很多人回忆自己的军旅生涯时,许多事情都记不起来了,而那些仪式却刻骨铭心、永生难忘。


向军旗告别


长按图片,支持国历君


注:未经版权方允许,请勿转载、抓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